近來網上 Pentax 圈子內對 Pentax 出新機的傳言鬧得沸騰騰的,我對這些傳言一直都半信半疑。直至昨天放工時在地鐵站內見到 Pentax 的新廣告,重點是廣告相片內的機身是沒有型號的,加上 "Imaging Evolved" (映像進化?) 的字樣,應該是暗示新機身推出的日子應該不遠吧!? 再想多一點,這機身上插著的鏡頭是 DA16-45/4.. 還是 APS-C 機身? 看來像是 K10D 的新版 K20D 吧?
有圖有真相
少說話不等於多做事
近來網上 Pentax 圈子內對 Pentax 出新機的傳言鬧得沸騰騰的,我對這些傳言一直都半信半疑。直至昨天放工時在地鐵站內見到 Pentax 的新廣告,重點是廣告相片內的機身是沒有型號的,加上 "Imaging Evolved" (映像進化?) 的字樣,應該是暗示新機身推出的日子應該不遠吧!? 再想多一點,這機身上插著的鏡頭是 DA16-45/4.. 還是 APS-C 機身? 看來像是 K10D 的新版 K20D 吧?
有圖有真相
這兩天在 pentaxfan.net 的一條討論串內,一眾板友就 Raw 檔和 TIFF/Jpeg 的分別提出很多問題和說法,不過我從當中發現原來有不少人對 Raw 檔存在根本的誤解,希望這篇文能為大家消除這些誤會。
首先,到底 Raw 檔的內容是什麼?
簡單來說,當我們按下快門後,光線會先經過以拜爾樣式 (Bayer Pattern) 排列而成的濾片,再進入感光元件內的每一個感光單元。進入感光單元的光線越多和越強,感光單元的電壓就越高。這些感光單元電壓數值經過相機線路中的 A/D 轉換後就成為一個 12/14-bit 的數值,而 Raw 檔內收集的主要就是這些數值了。
現在我們看看網上流傳著,人們對 Raw 和 Jpeg/TIFF 的誤解。
不少人覺得,Jpeg 是沒修改的原圖,用 Raw 處理軟件處理 Raw 檔才出相片是修圖。
但實情是,如果要把圖在相機直接存成 Jpeg 的話,這收集感光元件經 AD 轉換的數據後,還要經過相機內影像處理晶片的 Demosaic 的程序,才能把拜爾樣式的數據轉成 RGB 三條 Channel 的資料。但是因為 Raw 記錄的亮度資料是線性的 (Linear Gamma) ,而人眼看到的是 Expotential 的,所以還要把畫像經一條 Log 型的 Tonal Curve 調亮一點(這點很重要,之後會再談)。 除此以外還要經調白平衡,去雜訊,銳化,Anti-Aliasing,對比,等等一堆 Filter 才儲存成 8-bit 的 Jpeg。
這叫原圖嗎? 原汁原味嗎?
事實上,Raw 處理軟件所做的相機內的影像處理晶片所做的是完全一樣的工作,只是算法不同。pentaxfans 上的 weichih654 兄 說得好:
事實上那 16-bit 的 TIFF,會比 12-bit 的 Raw 在處理調階方面比較好嗎?
直接拍JPG,就是讓相機的設計師幫你後製
拍JPG,然後調整參數,就是你修改相機的參數後,相機幫你後製
拍RAW,用軟體直轉出JPG,就是讓軟體的設計者幫你後製
拍RAW,調整軟體參數後,輸出JPG,才是你能自己控制後製的結果
總之,都在後製
只是程度上的差別
要開啟 Natura Classica 的 NP Mode 一定要 ISO 800 以上的底片,但 Natura 1600 底片很貴重,我不太捨得用。不過其實我們可以把底片上的 DX Code 改掉,騙騙機身把 ISO 400 的底片當成 ISO 800 以上來拍,然後在沖底片時谷沖(迫沖)就成。網絡上一般的教學都是直接改成 ISO 1600,不過在寧願過曝也不要欠曝的法則底下,我這次把殺肉底片 Fuji Xtra400 的 DX Code 改做 ISO 1250,沖印時照谷沖兩級 (即是當 ISO 1600 去沖),效果令人相當滿意。
近年香港的懸浮粒子密度高了很多,天空都是灰曚曚的。政府為此而推行「藍天行動」,希望香港市民節約能源減少排放。可是我認為香港政府完全抓不住重點 (或者是不敢抓重點吧!?) - 那些污染空氣的懸浮粒子根本很多都是從世界工廠廣東省內吹過來的,每當到了長假期 (春節,十一偽國慶等) 工廠停工時香港的空氣就格外清新。不過我今天不想再討論這個,罵都罵了好幾年了,它們照噴毒氣,香港政府還是懶理。可是拍照想要藍天怎辦呢? 就像早幾天,我看天氣算好,早上放工後 (我是返夜班的 @_@) 便在街上拍了張天空的相片,放入 silkypix 一看,真的有點灰..
##CONTINUE##
當然,先套用 Taste 口味表單中的 Fine Street 再加套用 Blue Sky 即可享有藍藍的天,但今次我們來手動的。
先調白平衡和曝光,在這些正常光線情況下 Silkypix 的自動調節都有很好的效果。
這時算很不錯了,但我想加強效果,於是又祭出右下角的 Fine Color Controller.
在 Fine Color Controller 的視窗內,點選藍色系:
把光度 Lightness 調深一點 (向左手邊方向調,不要調得太過份,我通常調 -25% 左右) 彩度則往右手邊調增加彩度,此外同樣地靘色系也以同一方法調整。
天空的藍色濃了不少:
調整一下 Dynamic Range Expander, 讓左邊大廈的太陽反光沒有那麼矅眼:
喜歡重口味的,可以再用 Film Color V2 :)
對比一下,左邊是原 Raw 直出,右邊是經上面過程後製過的:
家中特別的底片越來越多了,以平均大半個月一筒的速度來計算,就算我不用泛用的富士 xtra-400 來拍,這裏也可給我拍上一年。我可不想等到底片過期呢! 看來要提高燒底片的速度了。
今天我才發現要找家肯谷沖負片的沖印店不是一件易事,我去開的哪家是不做谷沖的,老闆說怕沖壞藥水。看來要走一趟中環了。
這世上有些東西,人們對它們的評價都很極端 - 要不就很喜歡,要不就很討厭。Contax 的這顆 85mm/f1.4 就是這樣的一顆鏡頭。
這顆鏡頭成像立體感很強,只是因為不同的光圈有迴然不同的風格,有些人感到很難控制,也說它光圈全開太軟。沒錯,因為 Zeiss 以過度橋正球面像差 (Spherical aberration)去設計這鏡頭,使得它全開光圈時成像有點化開的感覺,但也就是這種感覺成就了它在底片時代人像鏡王的地位。 把光圈一路收上去到 F4, 這鏡頭的成像會變得極銳利,很適合拍風景,特寫。
而我就是很喜歡這鏡頭的人。手上有一顆 AEG 的,在我把所有 Contax 機身鏡頭出清之後也沒有把它賣走,一半是由於品相不佳,另一半也是因為太喜歡它。我還把它改成可以接在 Pentax K-mount 上呢。
色彩豐富
f2.0 柔中見銳
在上海舉行的 ATP 網球大師盃開幕了。
(網球大師盃是每年年底舉行的比賽,年終時 ATP 排名頭八名的球員都可參加。和其他的賽事不同,比賽是先分兩組進行小組賽,之後每組的頭兩位共四人才進行淘汰賽爭取冠軍。)
近年我最喜愛的球手 Nadal, 在第一場賽事就反勝了 Gasquet :D 但很叫人意外的是這年進步很大,成績只在 Federer 和 Nadal 之下的 Djokovic 輸了給 Ferrer ._. 不過怎說都好,在硬地場另一組的Federer 始終都是大熱門吧,很厭啊。
話說回來,也很羡慕上海有個 ATP 的比賽 (而且是大師賽耶..) 雖然是輪辦的,幾年後就轉去侯斯頓辦,但總比香港好太多了。我很懷念以前香港還有 ATP 計分賽的日子… 身為國際級的大都市沒有一個 ATP 比賽好似有點失色呢。攪攪年度 ATP 比賽,推廣一下這個算是普及的的運動總比勞民傷財的攪奧運馬術好得多吧!
話說小弟的 k10d 開箱不知不覺已三個月了,長焦鏡頭因為少用的關係遲遲未入手,一個月前去日本旅遊拍照時就好像欠了點什麼的… 昨天終於立下心腸去買,目標是這顆性價比極高的 Sigma 70-300mm/F4-5.6 APO DG Macro - C 家人稱之為窮人小小白的鏡頭
外盒:
##CONTINUE##
盒內的東東:
這個套子很精美也很實用,套內上下也有海綿保護。
套內的東東:
鏡頭和遮光罩。這時我才留意到鏡頭是MIJ 的,有點爽。遮光罩是卡準式的。
套上遮光罩,鏡身最短時的長度 (70mm, 無限遠):
一旁的鏡頭蓋是比例尺
套上遮光罩,鏡身最長時的長度 (300mm, Macro Mode 1:2):
因為人在公司,沒什麼影物可拍來試…
70mm:
Macro (沒什麼燈光下硬上 ISO1600):
傳說中的硬扭 70mm Macro:
小評:
這顆鏡頭做工一般,300mm 時成像有點散 (這個 APO 不知是怎標的????),不過因為太便宜了,很適合我這等對 Tele/Macro 要求不高,只求有就好的用家使用。我覺得如果對成像要求比較高和不要 Macro 的選 DA 50-200 會比較好。
因為想找 Silkypix Development Studio 的 Taste Bank 而看它的日文網站,居然給我發現 Jpeg Photography 這個在英文網站找不到的東東。我下載來試用了一會,雖然是日文(亂碼)介面,但因為除了不能開 raw 檔之外和 Development Studio 基本上是一樣,上手真的沒什麼難度。
原本在 Development Studio 內不知為什麼不能修編 Fuji F50fd 的問題也解決了 !